网友确实太执着/太纠结了。要解决你的疑惑,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放一放(如同Liverpool网友的建议),要么就换一换 :))首先,没有任何一条语法规则能放之四海皆准,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就是;其次,没有最好的解释,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解释。如果你觉得某师、某典、某书的解释让你难以信服,换人、换典、换书即可(这就是我上面...
回答于 2023-03-16 01:08
不算是一个固定的短语表达方式,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性的表达而已。如果你想说A深深扎根于B,你就可以说A is in the very bones of B,有点点类似中文的“刻骨铭心”、不可磨灭。所以原文的中译还译得不错,在中华大地(in the very bones of the Earth)留下深深的烙印/印记。但是,“in the very bones of”这种比喻句,多用于文...
回答于 2023-03-14 01:07
谢邀。其实楼上网友已经解释得很清楚。如果实在搞不清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我试着用大白话来说一说。首先记住使用场景—这个句型常用于提醒(reminder)的。其逻辑关系是:为了防止 in case所在从句所诉说的情况发生,或者假设它发生,提醒对方应该如何做,如何应对。具体成文,按照中文习惯来就好。看几个网友的例子:In...
回答于 2023-03-12 17:12
你仔细检查下原文,可能出现了排版错误:如你所言,onboard或 on-board为形容词,多放置于名词前。原文此处应该为 on board。on board是个短语,相当于介词aboard(= on,onto,within)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勤查英英,必有所获!
回答于 2023-03-12 01:42
不能用做中文阅读理解的思维去做英文的阅读理解题。做英文阅读理解题的时候,但凡是靠你自己的总结、概括、推理而得出的答案,十有八九都是错的。英文阅读理解的答案,在原文中都会“白纸黑字”的写出来,你只要能找到圈出来就行。这就是你说的所谓“关联点”。41题。我问你,如果你要外出采购,你把要采购的商品都列在清单上,...
回答于 2023-03-11 21:10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实在不得不再次指出,这位同学不喜欢动脑,或者说懒得动脑。题目“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白纸黑字"、“一目了然”、“毫不遮掩”、“单刀直入”、“开门见山” 地要你写封信,“邀请”对方、“邀请”对方、“邀请”对方(重要事情说三遍)来举办讲座。你说你这封信是邀请信,还是建议信?那如果要你“建议”对方来举...
回答于 2023-03-11 20:21
谢邀现在英文也接受先说姓再说名的说法,不过在写法上,先姓后名的话,一般会在姓氏后面写个逗号以示提醒:Ming Li (先名后姓)Li, Ming (先姓后名)对于单名的情况,因为先名后姓或先姓后名在英文中都能接受,所以为了区别,像在欧洲瑞士、德国等,也有加逗号同时全部大写姓,以示区别的做法,比如Fan, HUANG (大写为姓...
回答于 2023-03-10 20:10
先看前世:“Don't split infinitives”是一条比较古老的语法规则了,古老到和中国王婆婆的裹脚布有得一拼。而其主要的依据在现在看来很“可笑”(但在当时确“无比正确”):因为拉丁文、法文、德文等语言的“不定式”是不拆分的,所以英语的不定式也不能分裂。如果是英语小白,可能会迷惑不解,拉丁文、法文、德文等西文,关英文...
回答于 2023-03-10 09:39
首先网友的这种“反推”思路一定要马上改掉,否则会尾大不掉,成为你学英语路上的绊脚石。语言不同于数学,它更多地是源于习惯,而不是公式的推导,无论“正推”还是“反推”。学英语的最终目的,还是用来和英美普通人交流,你这一辈子和英美语法大咖促膝详谈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所以如果语法书上说这也可以,那样也行的时候,...
回答于 2023-03-09 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