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语言学习中如何对待“权威”观点

再谈语言学习中如何对待“权威”观点

再谈语言学习中如何对待“权威”观点

 

 

凡哥老师刚发了一篇文章,标题为《英语小白之【权威】的迷思》,网址见:

https://www.cpsenglish.com/article/984

虽然凡哥老师没有明说这篇文章是针对我们上次的相关讨论,但从内容上看我可能算是是该文的“目标读者”之一,所以就又写了这篇短文,与凡哥老师探讨。凡哥老师水平高,见识广,而且是个爽快人,所以尽管我与凡哥老师的观点有时有点“针锋相对”,但我们只是就事论事地分享自己的观点。虽然我们都没有说服对方,但我仍希望我写的这点东西能给初学英语的网友一点点帮助,正如凡哥老师并不认同我的观点一样,估计还会有其他网友也不一定赞同我的观点,所以希望大家批判性地看待我的分享。

一、先说明一下我与凡哥老师的观点分歧

1. 有共识的观点:

凡哥老师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学习英语应该尽量模仿受过良好教育的母语人士,包括使用受过良好教育的母语人士写的东西作为学习材料——这一点我完全赞同,而且我认为这也是学习英语最好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有共识的,没有分歧)。

2. 有分歧的观点:

◎凡哥老师观点:

(1)凡哥老师认为:“字典也好,辞书也罢,永远只属于参考工具。参考、参考、参考,重要事情说三遍。”

(2)凡哥老师认为:“对交流造成阻碍,那么再权威的条条框框,大可弃之不用。这,才是我们学习者,教学者应该有的态度。”

(3)凡哥老师认为:“只要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母语人士,其遣词造句,都值得你模仿。”

◎我的个人观点:

(1)我认为:权威的语言类辞书给出了人们使用该语言的规范和标准,凡是违反其规范或标准的用法,都属于非规范用法或非标准用法,你可以使用,但通常会被贴上“非正式用法”“非规范用法”“非标准用法”的标签。——对于用法人们有分歧的语言问题,权威的辞书不只是“参考”,它是“裁判”。

(2)我认为:当人们(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母语人士)在使用使用的语言与权威辞书的观点有分歧时,只能权威辞书的观点为准。

(3)我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母语人士的其遣词造句通常都是规范的,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大胆的模仿,但认为“只要”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母语人士,其遣词造句值得模仿,我觉得太过绝对化,因为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母语人士(尤其是其学的是非语言类专业时),也完全可能犯语法错误。

我的以上观点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参考:

https://www.cpsenglish.com/article/975 

二、以Lantern Festival为例展开讨论

凡哥老师《英语小白之【权威】的迷思》一文根据《牛津高阶学习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简称OALD)收录的 Lantern Festival 得出结论,像“牛津”这样的权威词典给出的解释也会让人“大跌眼镜”。以下是我的理解,不妥之处请凡哥老师和其他老师以及网友批评指正!

1. 牛津的解释“没有错”只是“不全”

根据凡哥老师的说法:《牛津高阶学习词典》2020年的第10版增收了许多新词新义,据说就收录了Lantern Festival,就是说该词典上直接有了Lantern Festival这个词条。——事实上,《牛津高阶学习词典》第7版就收录了Lantern Festival这个词条,只是当时简单地将其解释为“=Bon”。Bon 是什么意思?《牛津高阶学习词典》第7版给出的解释是:a Japanese Buddhist festival that takes place in August, when people show respect to the dead 盂兰盆会,盆会(日本人于八月份追念亡灵的佛教节日),同时给出其同义表达:Festival of the Dead, Lantern Festival

我的看法是:《牛津高阶学习词典》给出的解释并没有让人“大跌眼镜”,因为这个解释并“没有错”,它只是“不全”,即它只收录了作为日本文化习俗的Lantern Festival,但没有收录作为中国习俗的Lantern Festival。事实上,任何一本词典的收词以及所收词条的词义和用法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全”。

2. 牛津的解释为什么会“不全”?

《牛津高阶学习词典》的解释为什么会“不全”?或者说,为什么《牛津高阶学习词典》只收录了作为日本文化习俗的Lantern Festival,而没有收录作为中国习俗的Lantern Festival?原因很简单,大家应该也很清楚。日本与美国是什么关系?(那是大哥与小弟的关系)美国与英国是什么关系?(那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不好意思,这个比喻可能不恰当)所以英美国家出版的英语词典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只收录了作为日本文化习俗的Lantern Festival,但没有收录作为中国习俗的Lantern Festival,这是有它的背后原因的。

严格说来,这不属于语言用法的“正误”问题,它只是不同意识形态的不同倾向与取舍。

3.类似的更多例子

我举一个类似的涉及文化的例子。“清明节”在我们国家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国家还专门为此放假一天,但“元宵节”是没有放假的),但你查一下《牛津高阶学习词典》,它也没有收录与“清明节”相对应的词条。所以,关于“清明节”的翻译,人们只是根据它的实际含义和文化背景翻译成Qing-Ming(用拼音翻译)、Pure Brightness Day(根据字面意思翻译)、Tomb-Sweeping Day(根据文化含义翻译)等。仅就涉及文化传统的中国节日来说,还有“上巳节”“寒食节”“七夕节”“腊八节”“重阳节”“下元节”等,你也很难在英美词典中找到对应的词条。

4.结论和观点强调

事实上,任何一本词典或语法著作,那怕它再大、再详细、再全面,也不可能包罗万象,总有你查不到的东西。我要强调主要有两点:

第一,当权威词典明确指出某个用法是错误的时候,即使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使用它,那也是非正式用法(或叫非规范的用法、非标准用法,当然对于语言学家本身有分歧的问题,那另当别论)。

第二,对于权威词典没有明确界定其正误的用法,那就看该用法在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中使用的广泛性(使用人群多的用法优于使用人群多的用法)。

  • 发表于 2022-02-20 22:59
  • 阅读 ( 1491 )
  • 分类:其他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5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Webster
Webster

英语教师

28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柯编辑 293 文章
  2. 管理员 226 文章
  3. 黎反修 108 文章
  4. 蒋学文 95 文章
  5. 刘永科 54 文章
  6. 倪肖丁 51 文章
  7. 舒清海 36 文章
  8. 陈根花 3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