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很大一块是词汇学习,不掌握一定的词汇就无法交流,无法看懂文章,听懂对话,也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想要说或写的内容。要学好词汇,自然需要大量的实践,这与各种学习活动没有区别。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一定的方法,方法指导实践,但不能代替实践。回想我们学母语的时候,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方法,但最后依然能够熟练地掌握了那么多词语,几乎全靠实践的功劳吧。只追求所谓的方法,却始终挤不出实践接触大量的英语材料,奢望有什么特别便捷的路径,最后也只能是幻想而已。方法起到的效果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雨中送伞。
关于英语词汇学习或者记忆的方法不少,有的是科学的,有的则不那么科学,譬如牵强附会,臆造联系。但到底科学还是不科学,也未必有个确定的结论。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到底该选择哪些方法呢?我想还是因人而异吧,或者进一步说,也依各人的不同学习阶段而异吧。不过对于某些不科学的方法(譬如有关英文的象形理论),也许暂时会有一定的效果,也别就因此被一点点成功冲昏了头脑,把不科学的当作科学的侃侃而谈,否则就违背了正常的学习规律,违背了语言事实,也就违背了学习、掌握语言的初衷了吧。
下面依次介绍一些学习方法,合适与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概的顺序是音、形、义、隐喻、语篇、实践。前三者侧重单词个体的组成,隐喻侧重词义的变化,尤其是引申,语篇侧重通过语篇文本来记忆单词,实践则指结合生活的各个方面多给自己创造学习的环境和方法。
(一)语根
我们听说过词根,对语根则不那么熟悉。词根是一种追根溯源,语根则是更深程度上的追根溯源,毕竟文字的出现是在语音之后。
语根学(rootology)是用进化论的观点假说语言最初的形态及音义是什么,语根似乎可定义为语言最初的音义结合体。
语根学研究原始语根的产生,语根意义的引申等,包含这么五条语言发生发展原理:音由天地,义由音起,音随义转,音近义通,反义同根。音由天地(Sounds arise naturally.)是说声音来自天地人的自然之声,人的自然发声是对自然界各种发声事物的拟声,包括人本身的喜怒哀乐感叹之声。义由音生(Meaning develops with sound.)是说一个声音都是在一定的场景之下发出的,这个声音就可以用来表示该场景(或场景中的某个因素),音和义就结合起来成为原始语根,后来生发出无穷的词根。这两条说的是语音的发生。音随义转(Sound shifts with the developed meaning.)可以理解为,随着人类发音器官的发展,语义分化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更多的细致的语音表达更多的细致的语义。音变主要包括首辅音的变化、尾辅音的变化以及首尾辅音中间的元音的变化。音近义通(Similar sounds have similar meanings.)主要是指首字母代表的辅音,音相近,义相近,如bind、bend、band、bond、bund都是捆绑之义。有些音原本是一家,后来虽然分化出来,但表示的意义依然相近。反义同根(Antonyms come from the same root.)是说最初的语根本身包含对立的概念,后来这些概念分化出来,成为反义词。这后三条说的是语言的发展。在这种理论下,我们可以分出四个音义系统:拍打爆破系统,即b、p、f系统;砍切刻划系统,即g、k、h系统;钉捅戳刺系统,即d、t、th系统;感叹系统,即a、i、u系统。四大系统包括20个原始语根,又分出若干个语族,发展成若干个词族,不再一一列出。这些理论只是一些假说,科学与否一时难以确定,不过对于具体记住某类词汇似乎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举例之前,先介绍一下印欧语中重要的对应规则——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原始印欧母语变成日耳曼语(英语属于日耳曼语族)时,浊音清化——b、d、g→p、t、k;塞音擦化——p、t、k→f、th、h。
与语音变化发展相一致的是,我们可以分三块来研究英语的字母与拼写,以c为中心,发展出g、k以及h、ch、ck、qu、que等字母与字母组合;以p为中心,包括b、f、ph、v、w等;以t为中心,包括d、th等。
有了这些对音变情况的了解,我们就能把更多的单词联系起来,发现它们本来的亲属或同源关系,例如prove、proof、probe、probable都来源于拉丁语probare,表示test的意思。这又与下面将要谈到的的词根、词缀学习方法联系起来了。根据格里姆的理论,三组辅音的转换是循环的,但有些音由于人们的生活经历以及自身条件也许出现得会更早些。下面列举一些根据音变规律可以找出联系的词汇,这些词比较常见,其中的规律似乎也比较有依据。在b、p系统中,b、p变成f,我们可以找到people→folk、fellow,plan、plate、plain→field、floor、flat;b、f变为v、w,我们可以找到web→weave,mobile→move,bind→wind,人名William、Willy→Billy、Bill,belief→believe,safe→save。在这个语根系统中有噼里啪啦语族,之下又有掉落声词族,如spr辅音组合表示扩展、漫延之意,单词有sprawl、spread、spring、sprout、spray、sprinkle;fl辅音组合表示水流、飞翔的声音,单词有fleet、float、flood、flow、flush,fly、flutter。在g、k系统中,k、g→j、ch,例子有cold、cool→chill,cock→hen→chick;g、k、h→s、sh、z,如disc→dish,scatter→shatter,scream→shriek,homo→same。在这个语根系统中,下一层级的果裸语族包括cl词族,cl、gr表示“抓”,cr表示“爬”。在d、t语根系统中,d、t的分化可以表示语法上的区别,如lend→lent。在这个语根系统中,下一层级的拖拉声语族包括dr词族,如drag、draw、trail,再到表示滴水,drip、drop、droop、drizzle、drain、drown;tr词族表示行走,trade、trip、tread、tramp、traffic、trend、truck、intrude。
总体上,语根学的内容较为抽象,且说服力并不什么强,完全拿来作为学习词汇的方法,效果恐怕不好。我们可结合自身的特点,挑选其中比较有意思、比较有道理的部分,应用到学习中去。如dr表示与水流有关,drip张口比drop小,可判断drop的幅度比drip大。(语根学假说可参照《英语词汇系统简论》,作者马秉义,气象出版社出版)
(二)象形
上一部分主要是从拟声的角度谈词汇学习,下面说说英语词汇的象形问题。
我们经常设想,在字词诞生之初,应该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在语音方面就是拟声,在词形方面就是象形,这些应该是人类语言的共性。你看,在对外部声音的模拟上,英文里meow与中文里喵呜,英文里bang与中文里梆、乓几乎一致,而在对人的称呼上,papa、mama、baby与爸爸、妈妈、宝贝发音都很相近。那么,从象形角度出发,我们能不能找到中英文的一些共性呢?有些中国学者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英文象形理论:英文字母从物象(本体义)发展到形象(形似义),再发展到意象(引申义)。
下面介绍一下英文26个字母三个层次的象形意义:Aa——人、头,种子,开始;Bb——乳房,种子发芽,沉重(大头朝下);Cc——月亮,手、刀,覆盖、张开;Dd——弓、弩,小苗,发射、离开;Ee——眼睛,叶片,看;Ff——宝剑,工具,烟、流动;Gg——前腿,根,走;Hh——四肢,蹲坐,高处;Ii——水,滴,药水、墨水;Jj——水,水线,连接;Kk——爪,拳,打开;Ll——木棍,秃木,直线(声音、光线);Mm——山,牙齿,双方、大量、坚硬;Nn——门、房,天空,对称;Oo——太阳,眼睛,女性生殖器、圆形物、口;Pp——臀部,手,侧脸、根;Qq——女人头,云遮日,疑问;Rr——火、日光,芽,河流、热;Ss——蛇、女人体形,弯曲,身体;Tt——树、桌子,十字架,神;Uu——容器、山谷,杯、水池,空;Vv——山谷,交叉,发育;Ww——乳房,水波,对称;Xx——交叉,四处,十字架;Yy——河流、道路,腿根,生育;Zz——道路,之字形,曲折。
从象形角度学英语,我们能得到不少乐趣。例如,eye就是两只眼睛中间放了个鼻子,够形象吧?而bed就是两个床架中间放个床板,如果床板换成人,那就是bad——被困住啦!
运用这种方法时需要留心两点:注意英文字母的写意性,可以自己根据字母形状加以灵活的发挥,例如T这个字母代表树,也可以看成是一张上有一个平面的桌子,更可以看成一根钉子,甚至是一把锤子;注意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定义原则,即首字母以其象形的具体含义,定义了该单词的基本含义,其他字母则是对首字母意义的补充,例如T表示树tree,其中r是树叉,e是叶片,而整个单词都是由t的象征意义定义的。
我们再用象形方法分析一些英语词汇。look表示看,peek与peep也表示看,但ee明显比oo小得多,说明这两个单词是“偷看”——例如透过小孔偷窥!blood是血,bleed是流血,ee比oo瘪多了——血流出去了就变干瘪了嘛。前缀co是共同的意思,c是月亮,o是太阳,日月同辉就是一起啊。
英语的象形理论被多数人视为歪门邪道,这也容易理解。因为该理论缺乏历史依据,更多的只是主观臆想,牵强附会。例如eye一词,在中古英语时期拼写形式为eage,eye只是现代英语的拼写形式(你可以认为人们在变动拼写形式时考虑到了象形的需要,但这无从考证)。
我们在运用象形方法学习英语词汇的时候,要提醒自己,这只是一种有趣的方法而已,并不一定反映了英语词汇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象形方法的妙处在于其形象性,也许这很适合中国人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对此有兴趣的学习者不妨一试——讲的人头头是道,听的人津津有味,善莫大焉。(英语象形理论可参考《English说文解字》,作者袁立,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
(三)词根词缀
拟声(onomatopoeia)主要研究的是声音,象形(pictography)主要研究的是字母,而下面我们就要从词的角度来研究英语词汇。
词是具有特定意义和语音形式并在口语或书面语的句法上承担一定语法功能的能独立使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英语中的大多数词是由词素构成的,词素指的是语言中具有意义的最小单位,在句法中一般不能单独使用——单词素词(又称自由词素)当然可以独立运用,这有点类似于汉语中字与词的关系。
词素可以分为词根与词缀,词根可以分为自由词根和非自由词根,词缀(又称粘附词素)可以分为前缀(多表示意义)和后缀(多表示词性)。英语中几乎没有中缀,但词素结合的时候可能会需要连接字母,常见的有i、o、s等,如handicraft、pictograph、statesman。
稍微复杂一点的英语词汇我们就往往可以将其拆分为词根与词缀,词根与词缀通过“会意法”组合在一起——“会意”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有目的地组合在一起,影射一个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英语单词拆分成几个有机体,从而大大减轻记忆单词的负担。
例如ethnocide是由ethno-(种族文化)和-cide(杀)构成,这个单词就表示“种族文化灭绝”的意思。包含-cide的词还有许多,如suicide(sui为拉丁文,表示“其自己的”)、pesticide(pest的意思是“害虫”)、homicide(homi-就是man)等,这三个词的意思分别是“自杀(者)”、“杀虫剂”和“杀人(者)”。ethno-来源于希腊语的ethnos(nation/race),形容词为ethnic,与之形近的词是ethic,来源于希腊语ethos(habit/custom),两者意义大相径庭。
借助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单词。例如vacation表示假期,来源于拉丁语vacare(to be empty),vacate就是动词“空出”,vacant就是形容词“空的”,vacancy就是名词“空隙;空职”,而vocation表示职业,与voice同源,来自于拉丁语vox(voice)——声音不等于空白。记忆vacation的时候,我们联想了许多同根词,虽然表面上看,为了记一个单词搬出来更多单词似乎增加了记忆负担,但将有联系的单词放在一起一则能多记一些单词,二则也能将它们与没有亲戚关系的vocation/voice分得更清。再如precious与previous看起来很相似,通过词根词缀则能清晰地看出差别,precious词干是prec,意思与price相关,词干类似的词汇有prize、appreciate、depreciate;previous则是有个前缀pre(前),具有相同前缀的词汇有preview、prewar、preface等。我们还可以借助较长的熟悉词来记忆较短的生词。例如holiday的holi即holy,holy+day就是神圣的日子,一开始表示宗教节日,后来表示重大的公共节日。
这些都涉及到了词源的问题,今天我们看到的英语词素主要来源于古英语、拉丁语以及希腊语——也许可以这样说,非自由词素是由自由词素(词)发展变化而来的。可以想见的是,在现代英语里,我们会看到许多英语本族词(单词素词)与拉丁语词素和希腊语词素同义的现象,如time,temp-,chron-;life,viv-,vit-;man,popul-,dem-;one,uni,mono-;two(twi-),bi-,di-;many,multi-,poly-;see,vis-,spect-;water,aqua-,hydro-;same,syn-,homo-。这些同义词素分属于不同的语体——通俗体、正式体和学术体,词素倾向与同一语体类的词素组合。因此,我们会经常看到,来自希腊语的词缀与来自希腊语的词根进行组合,而不怎么会与来自拉丁语的词根组合。
英语中常用的词缀数量大概有100多个,词根数量则更难确定些。值得一提的是,主要受语音嬗变等影响,来自于同一词源的词素可能会分化为几个形近的词素,如clud、clos、clus都来源于拉丁语claudere(close/shut),类似的还有cede、ceed、cess(表示go),fac、fic、fact、fect(表示do/make),ant、anti(表示against),co、com、con(表示with)。词素变体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语音的同化(如co的四个变体col-、com-、con-、cor-)以及语音的弱化(如含有元音字母a的词根若处于某一个词的第二个音节而不是第一个音节,那么这个字母就会变成e;含有元音字母e的词根若处于某一个词的第二个音节,那么这个字母就会变成i)。
《英汉大词典》(陆谷孙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中列出了不少词根词缀的词条,并且在词条之末往往注明了词源,有兴趣的学习者不妨留心一下,自己多注意总结。譬如clude与不同的词缀结合——与前缀结合往往构成意义不同的词,与后缀结合往往构成词性不同的词,我们可以认识include(包括,其中in-表示in/within,不要与表示not的-in混淆)、exclude(不包括,其中ex-表示out of)、seclude(使隔绝,其中se-表示apart)、preclude(排除,防止,其中pre-表示before/beforehand)、conclude(总结,其中con-表示with),这些动词与后缀-ion和-ive结合就会分别构成名词和形容词(inclusion、exclusion、seclusion等等)。
在现当代出现的构词成分,则往往是通过“析取”的手段创造出来的——“析取”就是指借助类比从某一原本不可分解的词形中析出某一臆断性成分,并将这一成分判断为一个词缀加以使用。如从marathon中析取出-athon,表示“持续时间过久的事件或活动”,从robot中析取出-bot,表示“机器人”,从hamburger中析取出-burger,表示“夹心面包”,从alcoholic中析取出-holic,表示“对……有嗜好的人”,从astronaut中析取出-naut(表示“驾驶员,操作人员”),这属于词素化的范畴。词源方面的资料还可参考https://www.etymonline.com,内容更为详尽。
词素化现象对汉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尼克松参加总统竞选时爆出了Watergate scandal,结果-gate被析取出来,用来表示“丑闻”的意思,出现了Clintongate等一大批新词,而我们的汉语进一步发扬光大,不管大事小情,只要不是好事,都可以冠以“门”的称谓,如“电话门”、“迟到门”,显得很是洋气——与英语不同的是,我们的“门”多用于体育娱乐领域,而不是政治经济领域。更有趣的是,汉语甚至能够从对英语的翻译(主要是音译)中析取出“词素”来,如从酒吧(bar)中析取出吧,于是出现了“网吧”、“话吧”、“水吧”等一系列的新词,“吧”这位新贵俨然与汉语里面的传统豪强“店”、“馆”、“房”等平起平坐了!类似的还有中巴、大巴(巴出自bus的翻译“巴士”),打的、的哥(的出自对taxi的翻译“的士”)之类。
在词素之外,词法理论也会涉及到音义组合,这在前文也讨论过,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如ump往往具有heaviness之意(从拟声角度来说,ump发音沉闷),sn往往具有unpleasant sound之意,scr往往具有jarring sound之意,gl往往含有unsteady light之意,cl往往具有grasp之意(从象形角度来说,cl就像手抓着木棍)。这些音义组合与词素有几分形似,但不具有明确的意义,只能算作词根词缀之外的一点小补充吧。(英语词法可参照《英语词法概论》,作者王文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四)隐喻
通过词素来记忆单词的一大优点是,我们能够把一个本来很长的单词分解成几个有意义的部分,正因为这几个部分都有意义,我们记忆的负担才得以大大减轻。譬如antidisestablishmentarianism一词,有28个字母,如果死记硬背,要记住28个没有意义的字母,谈何容易?其实这个单词的主干是establish(建立,确立),加前缀dis-(表示apart)构成反义词disestablish(废除,尤指废除教会的国教制,即政教分离),加上后缀-ment(表示result of)构成名词,再加上后缀-arian(表示of、belonging to)表示持有这个观点的人,再加上后缀-ism(表示act in a certain way)表示政教分离思想/主义,而加上前缀anti-(表示against)则变成了“反对政教分离(的思想)”。我们甚至可以对establish进行继续分析,该词与stable同源,来源于拉丁语stare(表示stand),当然,如果我们对establish本身就足够熟悉了,可以不必分析得过于深入。遗憾的是,由于这个单词平时用不上,所以依然还是记住了没多久就记不清了。
不过词根词缀尽管方便记忆,如果我们的词汇与意义保持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词汇只表达一个意义,那我们的大脑依然要不堪负荷。所幸的是,我们的大脑在构词的时候并没有傻到要为难自己的地步,看看那些常见常用的词汇,有哪个单词只对应一个意思的呢?那为什么一个词能够表达多种意义呢?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思维机制在起作用,具体来说,就是隐喻性的思维机制在起作用。
隐喻的英文是metaphor,meta表示“变”,phor表示“说”,合起来就是“换种说法”。狭义的隐喻只涉及相似,广义的隐喻则包含相关,一个词的多种含义往往表达相似或者相关的概念。如fish一词,基本意思是“鱼”(可数名词),也可以表示“钓鱼”(动词)这个动作,还可以表示“鱼肉”(不可数名词),这几个含义都是相关的,“鱼”是“钓鱼”的结果,可以用结果来喻指过程,“鱼”身上的当然是“鱼肉”了,可以用整体来喻指部分。再如foot这个词,基本意思是“脚”(当然是人脚了),也可以表示桌、椅等的“脚”(如the foot of a hill山脚),还可以表示“末尾”(如the foot of the list名单的末尾),显而易见,这几个含义都有个共性——某个物体的最下端,这主要由相似性串联起来的。foot还可以表示“步,步行”(如have a light foot脚步轻快),这就是用工具(脚)来代替动作产生的结果——foot也可以作动词,表示“步行,走”,即用工具代替工具所执行的动作,这又与相关性有关了。
我们在记忆单词的时候,时常觉得单词的意义多,记起来很费事,还不如一个单词一个意义方便呢。可是如果要给那么多意义配上不同的单词,我们的记忆力能承受得了吗?其实那么多意义之间是有规律可循的,借助隐喻机制我们就能够把不同的词性、意义联系起来——这本身也是符合构词规律的。并且,借助隐喻我们更能够理解为什么有的词会是这个含义。譬如ambition一词的词根是-it(来源于拉丁语ire,表示go),前缀是ambi-(表示around/both),那字面意思就是到处走,为什么会表示“对(名利等的)强烈欲望,野心”呢?原来古罗马时期,政客们为了赢得选票而四处游说,于是ambition就用来表示野心了。同样的道理,candidate的词根cand表示“白”,结果却成了“候选人”的意思——因为古罗马的求职者、政治家都习惯于身穿白色宽外袍,据说这样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candid有白色的意思,后来又多了坦率的意思,而candle表示发光的蜡烛(词源candere表示to be white/shine),kindle则表示“点燃”这个动作。
以上的例子又让我们注意到,同一个词源后来也会分化成不同的单词(可能是出于人们对表达精确的需要),我们可以通过隐喻重新找回它们的联系(它们本身依然保持着形式上的相似性,因为它们的词源相同)。再如river、rival、arrive、derive,后三个词都与river有关,rival表示one who uses a stream in common with another,进而构成了竞争关系,表示a person who is competing for the same object as another,arrive表示come to the shore,一开始river只表示riverbank/shore之意(不表示河水),由到达岸边泛化成到达目的地,derive字面意思就是from the stream,泛指“来自”。
隐喻(包括转喻)机制几乎无处不在,是人类思维的一大共性(至于具体的隐喻角度又会有很大不同),可以借助于ECM(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事件域认知模型)对此机制(主要是转喻机制)作出解释。ECM的思想可以这样表示:E[Action[A1[D1…Dn]、A2…An]+Being[B1[C1…Cn]、B2…Bn]]——用图示表示会更清楚些。具体来说,一个基本事件域Event(简称E)主要包括两大核心要素:行为(Action)和事体(Being)。一个行为,包括动态性行为和静态性行为(如存在、处于、判断等),是由很多具体的子行为或子动作(如A1、A2…An)构成的。一个事体是由很多个体(如B1、B2…Bn)构成的,事体可包括人、事体、工具等实体,也可包括抽象或虚拟的概念。一个动作或一个事体又可分别带有很多典型的特征性或分类性信息D或C。由此可见,一个事件域可能包括若干要素,并且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层级关系。运用ECM的层级观(包括上下层级以及同一层级的角度),我们可以解释词性转换、词义变化、反义同词等现象。
同一个事件域的不同要素之间可以进行转喻,不同概念域之间(原始域与目标域)则可以进行映射。如see一词可以表示物质世界中的看见,也可以表示认知领域中的明白——一般都是从客观世界(real world)向主观世界(epistemic world)映射,从具体领域向抽象领域映射。分析隐喻现象的时候我们要关注本体、喻体、喻底、认知主体、语境——这又有些扯远了。(ECM理论可参见《认知语言学》,作者王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五)语篇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单词本身往往就是一个有机体,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如万花筒般斑斓多彩。但长大了的我们,已经不再像呀呀学语时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我们通常使用的是单词组成的句子以及句子所组成的语篇。
语篇归根结底是由单词组成的,而单词的功能就是组句成篇,因此我们从语篇上分析词汇模式,就能够更好地记忆单词,并且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和运用。而一段话或一段文字,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语篇,一般需要满足7个标准,即语篇性的标准——衔接、连贯、目的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篇际性。其中,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是语篇研究的核心。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主要手段是词汇语法;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通过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逻辑推理达到语义连接。衔接手段中与词汇学习关系较大的有近义词、反义词、上义词、下义词等——或者简单概括为词义的相近、相反、相关。
下面我们就从词汇衔接的角度出发,试着分析一篇题为“New Wine in Old Bottles”、关于美国大选的文章:
A campaign between Barack Obama and John McCain once offered enormous possibilities for something new. Instead, the two presumptive nominees have opened their campaigns for the White House with what looks and sounds like a repeat of the kind of politics both have promised to leave behind.
Since Obama wrapped up the Democratic nomination a few weeks ago, he and McCain have served up a series of indignant exchanges over foreign policy, terrorism, the economy, energy policy and campaign money. Their aides have gone farther, with snarling conference call putdowns and taunting e-mails flowing constantly out of the Chicago and Crystal City headquarters.
McCain has given a series of policy speeches and Obama is beginning to do the same. Whatever substance they may contain has been buried in negative counterattacks from the opposing camp, designed to turn ideas into stereotypes and candidates into caricatures. In the hands of Obama's advisers, McCain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third coming of President Bush. To McCain's staff, Obama is merely a liberal, naive, arrogant extension of what Democrats have been offering for years.
Gone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is campaign is any sense of the uniqueness of the two nominees. McCain is certainly no garden-variety Republican and the historic possibilities of Obama's candidacy cannot be overstated. But those realities have been submerged beneath a tactical shouting match that feeds the cable culture of contemporary politics.
…
Both candidates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Obama tarnished his reputation as a new style politician by deciding not to take public funds for the fall campaign…
McCain has hurt himself and his reputation as an independent thinker by reversing course on past positions…
On a host of issu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andidates are profound and should provoke a vigorous debate. Both candidates once promised that such a debate would be civil and respectful. But right now 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appears to be more a rerun of the kind of polarized battles of the recent past than something that heralds something new.
文章中old出现了若干次,与old词义相近的词则有repeat(首段)、stereotypes、caricatures、third、extension、garden-variety(表示“平常的”)、rerun(末段),与之词义相反的有new(首段、末段)、uniqueness、historic。“old”一词是文章的中心观点,表明总统候选人之间的竞争又变成了常态——相互攻击、极力贬低对手。表明文章观点的词汇可以称作评论性词汇,与之相对的是话题性词汇。本文的主要话题是两大候选人阵营的相互攻击,表层词汇有indignant exchanges、snarling conference call putdowns、taunting emails、negative counterattacks、shouting match、polarized battles——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们当初许诺的civil和respectful的debates(反义重复)。当然,作为学习者,我们还可以从中挖掘其他话题,譬如政治话题——politics、campaign、nominee、candidate、nomination、camp、public fund,这些词汇在我们阅读有关美国大选文章的时候会反复出现。
一篇文章的观点,作者会反复重申;一篇文章的话题,作者会反复谈论——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做是重复(repetition),当然,往往不是简单的同词重复——这也就为我们把相关词汇放到一起记忆提供了方便。
由于语篇是一个更大的整体,更具有生命的气息,我们通过语篇分析记忆单词也就会感觉更有动力——语篇代表了词汇的实际运用,而运用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所在。为了能够对语篇进行更好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文章大意及词汇含义,我们不妨熟悉一下语篇的组织模式。英语语篇的组织模式常见的有四种: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一般由情景、问题、反应、评价/结果构成;一般——特殊模式(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由概括陈述、具体陈述、总结陈述组成;主张——反主张模式(claim-counterclaim pattern),由情景、主张、反主张(又称反应)组成;提问——回答模式(question-answer pattern),由情景、提问、回答与评价(包括肯定与否定评价)组成。
语篇之中又有语篇,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采用组织模式的分析方法。例如,上文中的Both candidates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就表明了总分关系(整篇文章也是总分总结构——提出观点,加以论证,总结全文),Obama tarnished his reputation…与McCain has hurt himself and his reputation…构成并列关系(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连贯范畴),那tarnish是什么意思呢?就是hurt(伤害、破坏)的意思。由此可见,从衔接与连贯的角度出发,我们不仅能够在语篇中更好地记忆学过的单词,还能够推测出一些生词的含义来。当然,通过语篇记忆单词的最主要意义恐怕在于,我们感觉到自己是在“活”学单词。(英语语篇的组织模式可参考《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作者胡曙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六)实践
上面的近义词、反义词、上义词、下义词等的重复,都可以看做是一种共现(co-occurrence)关系。词汇的共现关系还包括搭配,如哪些形容词经常用来修饰哪些名词,哪些动词经常接哪些名词作宾语之类。要掌握一个单词的使用,就需要了解该单词经常与哪些单词连用,以免造出不伦不类的语句来——这就需要多看一下词典上所提供的例子。
要学好单词,就要经常加以运用,运用主要包括阅读、写作、对话之类。可以定期地给自己(和学友)定一个话题,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阐述(或讨论),或者进行写作。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再查找词典或相关资料(可利用搜索引擎)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语言水平。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自己对英语不是很感兴趣,不妨注意多选择一些自己很感兴趣的话题。如爱好体育的可以多拿一些与足球、篮球相关的英语语篇来看,学到诸如qualify、semi-final、pitch、dressing room、foul、booking、send off、penalty之类相关的词汇,再通过这些词汇在专业领域的含义记住其一般含义。还可以经常性地看看英语笑话和幽默,在快乐中亲近单词——有些笑话翻译成中文就没味道了。例如,通过下面的笑话,我们是不是既收获了快乐又清楚地记住了skip的两个含义?
Skip a Day
A woman was terribly overweight, so her doctor put her on a diet.
"I want you to eat regularly for 2 days, then skip a day, and repeat this procedure for 2 weeks. The next time I see you, you'll have lost at least 5 pounds."
When the woman returned, she shocked the doctor by losing nearly 20 pounds.
"Why, that's amazing!" the doctor said. "Did you follow my instructions?"
The woman nodded. "I'll tell you though, I thought I was going to drop dead that third day."
"From hunger, you mean?"
"No, from skipping."
学语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不妨见缝插针,在若干等待的场景(如等饭、等车等)中把词汇在脑海中再梳理一下。每次可能涉及到的单词不多,但日积月累也是个不小的收获。要想单词跟你亲近起来,不经常挂念着它们怎么行?
不同的单词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记忆,尽量地把记忆单词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有口无心地死记硬背。记忆单词的方法也有很多,我们可以多与朋友相互交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也可以多在网上搜索一些学习方法,看看那些方法自己觉得很有意思,可以借鉴过来。我们要“不拘一格记单词”,例如ambulance的谐音是“俺不能死”,于是“救护车”的意思水到渠成。混个脸熟之后,再拆解出amb,与前面的ambi有些渊源,可以看作表示around——救护车也好,战时流动医院也罢,得到处接伤员啊。bounce记不住?站到床上多蹦几次,同时多念叨几次bounce up and down on the bed。有了联系,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动觉,记忆就深刻了。没有联系,创造联系也要上,到达“别具一格记单词”的境界。
最后再说说查词典的问题。我们最好时常阅读一些略高于自己英语水平的文章,这样生词不会太多,压力不至于太大,免得自己有太大的挫折感,不用多久就放弃了。如果遇到生词较多的文章,也没有必要每个生词都去查,那样太费时间,主要是打击了自己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可以查查那些常用的生词,特征是在文章里出现多次,拼写规则,长度一般。对于那些拼写不规则,字母特别多的单词,可以先放在一边。把文章理解个大意出来,找到标题与文章的联系,就算是一个小胜利了。等到自己的英语水平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遇到的生词已经不太多的时候,可以再对付一下那些生僻的单词,从而把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些。
总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勤加思考,在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保证投入。只有这样,才会感觉到自己在不断进步,对英语学习也更有信心和兴趣。
亲爱的读者,你有哪些记忆单词的好点子?你想记住哪个不那么好记的单词?欢迎留言探讨。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赞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